地理学学位授权点2022年度建设报告

发布者:bet3365标准版发布时间:2023-11-06浏览次数:10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湖北师范大学地理学学科始建于2008年,近年来地理学发展迅速,我校地理学学科发展态势良好。2018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其下属的二级学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首次招生,已累计招生60人。

   学位点建设以及依托的教学科研平台有污染物分析与资源化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资源环境学科群、黄石市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水环境生态修复实验室、黄石市智慧城市研究院等,并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践基地和产教融合共同体。现有资源环境大楼一栋,实验用房面积达4435.63平方米,各项软硬件设施共价值1294.4万余元,成为鄂东南自然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地理信息科学应用研究的创新中心之一,见图1、图2。

 图1 资源环境大楼

2 地理学实验室

截止2022年底,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5人,占比15.63%;副教授13人,占比40.62%;讲师14人,占比43.75%。硕士生导师31人,有海外经历的教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2人,最高学位非本单位授予的教师32人,占比100%。30-50岁以下青年教师30人,占比93.75%。经过近几年优秀师资引进与建设,已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发展潜力较大的师资队伍。具体见附件表1。

2022年本学位点获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项,获批湖北省自科基金项目2项,省教育厅项目1项。横向项目21项,到账经费579.03万元。具体见附件表2、3

2022年本学位点发表高水平论文49篇,其中SCI 36篇,CSCD 12篇。具体见表4。

2022年本学位点招生人数21人,毕业人数6人,毕业率100%,就业率87.5%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党的二十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砥砺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祖国建设的美好希望寄托在新一代青年身上,随着研究生规模扩大化,研究生群体价值观念多元化,思想与心理问题复杂化等特点日益凸显,必须切实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抓好研究生导师、研究生骨干、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术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导师身上不仅肩负着培养研究生良好科学素养的重任,还需着重培养研究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为了促进导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首先引导导师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我院教工党支部在每期的学习交流分享会上,一致认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理念。建立交流制度,要求导师每月与研究生进行一到两次思想交流,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对研究生请假、评奖、困难支助、勤工助学等事宜均需提前告知其导师。同时为督促导师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制定了《bet3365标准版研究生导师管理暂行办法》, 要求导师切实发挥其教育职责。

  研究生党员和干部队伍可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并且可以提高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根据民主选举和推荐自愿相结合的原则,挑选出一批有工作经验、工作热情、工作能力、服务意识强,有一定威信的学生当选研究生干部,负责日常学生工作。

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本学位点对研究生辅导员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职业规划能力等,掌握这些能力有效帮助研究生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要坚定不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历史使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仅加强思想政治课引领作用,同时推动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在课程学习上适时引入马克思思想和方法论,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用强大理论引导学生,做到“润物细无声”和“无懈可击”。

(三)学位点文化建设

地理学科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要求学生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广阔视野,有求实创新的学习能力,有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敬畏之心,地理学科人地协调观在人类璀璨知识文化宝藏中熠熠生辉。学好地理学,能帮助学生从课本知识走向祖国真实的大好河山,在实践中不断感知文化魅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生命价值观,让学生形成保护自然、关爱他人、热爱生命的生命品格。

为了更好的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本学位点要求研究生开展丰富的野外实习实践活动,注重学科交融、知识贯通、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地方发展中的社会、环境等问题。开展学术前沿讲座、组织学生线上聆听学术报告等方式激发学生科研兴趣,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2022年研究生在线上线下聆听学术报告90余人次。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2022年,在研究生院领导和学院领导支持下,围绕学校十四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本学位点大力加强学科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稳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优化研究生成长、成才环境,取得了较好成绩。

1.招生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招生规模稳步扩大

为了吸引本校优秀人才报考我校研究生,以会议、宣讲会、个人咨询等多种方式向学生宣传本学位点。与兄弟院校加强联系,积极走访和宣传,推荐优秀学生报考。2022年共招收研究生21人,圆满完成学校下达的招生指标任务。

2.严格导师遴选条件,提高并扩大导师队伍的质与量

2022年进行新一轮导师遴选,学术型硕士生指导教师增至31人。制定了导师遴选办法和导师管理办法,对新增硕导开展上岗培训,明确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指导、思想教育、生活指导等方面的职责,强化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导师责任意识。

3.加强对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提升过程管理信息化水平

加强研究生培养督导工作,督导组每学期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随机不定时抽查,定期实施期中教学检查,开展研究生座谈会,实施教学评价,确保教学质量。规范培养过程管理,对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机检、盲审、预答辩、答辩等各项环节开展评价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加强整改。全面实施论文盲审制度,盲审不合格禁止进行答辩环节,导师若连续两年指导学生文章出现盲审不通过情况,暂停一年招生资格。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根据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要求,明确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结合各学科方向特点,瞄准国际一流,开展课程体系对比分析,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大力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优化课程体系,统筹设置课程,以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为重点,充分体现学科内涵和前沿,结合地域特点,突出学科方向特色,提升教学质量整体水平。

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围绕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创新等主题,大力支持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课程思政,跟踪发现研究生教学发展规律。

  (二)导师选拔培训、师德师风建设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着力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通过表彰先进、典型示范、打造师德高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引导教职工自觉提高师德师风素养,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年度考核、评优选先、晋升职务职称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力提升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力度。严格导师遴选过程,建立动态考核与淘汰机制,完善研究生与导师互选机制,实行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交流讲学,针对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学术道德、职称评审和职业生涯发展等具体问题进行指导。

贯彻落实《湖北师范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和《bet3365标准版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严格履行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强化导师管理,严格遴选和考核,组建一支政治方向正确、师德师风高尚、业务素养精湛的导师队伍。组织学习、研讨会等活动提升导师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养,注重师德师风建设,突出导师教育教学、科研业绩和师德师风双重考察。扩大导师自主权,强化导师的职责意识,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指导研究生进行创新科研活动,从政治素养、学术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学位点高度重视硕士生导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为副组长,全面领导和统筹部署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理论宣讲会、师德警示教育大会、师德师风建设研讨交流活动和“以案说德”微课宣讲等活动,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取得了明显成效。林贵英老师荣获黄石市“我与祖国共奋进--最美芳华•70年70人”巾帼创新奖,王湖坤、严素定、吴晓东等多名老师荣获学校“师德标兵”称号,葛绪广、马啸等老师荣获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学位点无师德师风负面问题。

(三)注重学术交流,开阔学生视野

加强学科交融离不开学术交流,本学位点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系列活动。2022年11月24日,荆现文老师举办了“太阳辐射与地球气候”讲座。荆老师此前就职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其讲授的太阳辐射影响地球气候机制、太阳光谱在气候模式中应用等知识拓宽了师生学术视野,促进了学术交流。

 

3  荆现文老师开展学术讲座

桂智凡老师组织2022级全体研究生开展两次线上学术讲座,分别是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员左昕昕老师的《史前农业向东南沿海地区的传播及其环境背景分析》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所研究员王超的《珠江浮游植物研究进展》,要求同学们整理笔记,查找资料,撰写科研活动记录,学术交流与探讨氛围浓厚。

4 线上交流会海报

     (三)研究生奖助情况

本学位点具有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等,另外学校设立了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毕业研究生、研究生优秀成果等多个专项奖励,具体见表5。另学位点开展“三助”岗位的遴选工作,每年为研究生提供助教、助管、助研岗位二十余个,研究生在“三助”岗位得到充分的锻炼,在籍研究生90%以上参与到老师的项目申报和研究。

2022年本学位点研究生国家奖、助学金122人次,获资助金额共计62.69万元,具体见表6

四、 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

2022年,本学位点王楷、马啸、林桂英等多名教师远赴英国、新加坡访学,加强了国际间科研学术交流。截止2022年,学位点先后选派4名研究生到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进行联合培养。此外还与黄石市科技局保持密切联系,选派优秀实习生参与黄石市科技项目合作。这些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活动有效增强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开阔了科研视野。

(二)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学位点积极完善人才政策,营造尊重人才、服务人才和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围,把政治素质、师德师风、育人能力等作为选聘的标准。我院建立导师招生资格年审和动态调整制度,导师队伍主要由学科骨干人才和优秀博士组成,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提升道德育人水平,激发科研创新动力。

(三)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创新

本学位点在湖泊流域生态环境变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环境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评估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今后将继续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促进学科交融,提升科研品质,更好服务地方社会和人才建设。

五、社会服务贡献情况

  (一)智库建设

近年来,本学位点积极为地方政府部门开展智库与咨政研究项目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分别被黄石市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大冶市河湖长制办公室等政府部门采纳。其研究涵盖生态环境治理、环境规划、重金属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控、水体保护及生态修复等方面,为黄石市生态环境改善和长江大保护提供了技术咨询;科技创新领域涉及区域创新平台打造、产业能级提升、创新活力激发、创新要素集聚等方面,为科技赋能黄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城市大数据领域开展城市大数据可视化应用,为黄石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科教协同育人

近年来学位点通过创新举措搭建科研平台保障学生培养质量依托污染物分析与资源化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资源环境学科群、黄石市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有力保障了学生培养质量。依托导师科研项目有效提升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推进校企合作与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共同组建黄石市智慧城市研究院,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全方位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培养高质量的学科交叉融合人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生科研能力得到逐步提升。2022本学位点研究生科研立项5项(表7),获国家级奖项1项(表8),参加线上线下会议20人次(表9),发表高水平论文9篇(表10

六、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2022年研究生论文抽检全部合格。

学位点成立时间较短,年轻教师较多,教师高级职称比例较低,建议调整职称评审制度,提高年轻教师积极性。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持续推进,研究生教学改革需进一步加强。

七、改进措施

本学位点与国内重点双一流高校相比,在人才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生源质量、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下一年度建设计划如下:

1.总体目标

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强化内涵,提升质量,突出特色,带动全面,促进交叉,立足湖北,为提升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服务。

2.具体措施

1)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索校校、校企联合机制培养研究生。

2)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以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现学科研究特色的培养模式,细化各专业方向的培养要求和实践考评标准。

3强化对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坚持培养质量与就业发展质量并重,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督导职能,建立研究生毕业后质量跟踪反馈机制。

4)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结合实际工作,理顺工作思路,及时修订和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附件4:2022年度报告数据支撑.pdf